|
||||
|
||||
距離從大學畢業、入職國際公司僅過去兩個月。當飛機從中國起飛10小時之后,降落在異國機場,望向窗外陌生的語言與環境時,我才真正意識到,自己已從校園的理論課堂,踏入了海外基建一線的“實戰考場”。 從窗明幾凈的辦公室到機械轟鳴的施工現場,從處理文件報表到直面涵洞開挖、路基填筑、級配碎石鋪蓋的現場難題,這短短六十天的身份轉變,像一場緊湊卻深刻的“實戰課”,讓我對“道路施工”的理解徹底跳出了紙面,也讓我在挑戰中觸摸到了成長的重量。這段經歷,像一把刻刀,雕琢著我的認知與心態,也讓我對“筑路”與“成長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 初到異國,語言是第一道關卡。工地上與當地工人溝通施工細節時,曾因詞匯匱乏手忙腳亂,只能靠手勢和簡單單詞拼湊意思。但一次次磨合后,不僅口語愈發流利,更學會用“共同目標”打破語言隔閡——當看到大家為了早日打通道路而并肩協作,才懂溝通的核心是真誠與耐心。 施工中的困難遠比課本復雜。海外氣候多變,雨季的暴雨常讓剛平整好的路基積水,我們凌晨冒雨排查排水系統;當地建材供應不穩定,需要提前規劃庫存、協調多方資源。這些突發狀況讓我明白,道路施工不只是按圖紙執行,更要靈活應對現場的“變數”,每一次解決問題,都是對“責任”二字更深刻的理解。 這兩個月的經歷,讓我徹底告別了學生時代的青澀,也褪去了機關工作時的“紙上談兵”。從前我覺得“筑路”是修一條平整的路,現在才知道,筑路也是“筑心”——是在語言不通時耐心溝通的真心,是遇到難題時不放棄的決心,是看到當地村民走在新修的路上微笑時的初心。我不再是那個只會整理文件的新人,而是能在工地一線搭把手、解決小問題的建設者。 未來的路還很長,或許還會遇到更復雜的地質條件,或許還需要更熟練地協調多方資源,但我已經不再害怕。從國內機關到海外施工一線,這兩個月的跨越,不僅是工作地點的變化,更是心態和能力的成長。我會帶著這份經歷,在海外的土地上繼續往前走,把每一次挑戰都當成成長的機會,讓自己修的路,不僅能連接遠方,也能見證自己的蛻變。 |
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