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,在剛果(金)國道項目安質部的一個多月,我完成了從學生到工程人的轉變,更在涵洞工程實踐中讀懂“大局”與“共筑”的深意——我們的每一份努力,都是中非合作畫卷里的微小筆觸。 初到崗位,面對陌生的工地和《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》里的專業條款,我從對照規程記錄數據學起。每天蹲在涵洞旁仔細檢查管節裂縫、量測軸線順直度、校準高程偏差。當地員工對“壓實度達標”“接口嵌填飽滿”等標準不熟悉,語言不通讓我拿著檢測數據卻不知如何傳遞重要性。前輩們帶著我用簡單的法語搭配手勢,為當地員工講解技術規范,“涵洞質量好,雨季道路不積水,村民出行才安全”。當地員工們從最初不解,到后來主動對照標準作業。我們用“共同目標”打破語言隔閡,海外工程不是單向的技術輸出,而是標準、信任與需求的雙向構建,是中非合作信譽的承載。 隨著我負責的圓管涵洞檢測工程收尾,每一節涵洞都穩穩嵌入路基,我深刻明白“安全為先、質量為本”的職責背后,是更重的使命。每一組檢測數據都連著當地民生,是附近村莊孩子上學路上的平穩,是商販運輸貨物的順暢,是中非合作的微小注腳。這一月,我不僅學會了檢測技能,更在海外工程建設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——以專業守護質量,用責任搭建合作橋梁,這便是我職場起步的初心。未來的日子里,我愿以專業為筆,以汗水為墨,在這片熱土上書寫屬于一局國際人的新篇章。 |
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