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入汛以來,多地降雨天氣接連不斷,防汛工作面臨嚴峻考驗。作為吉林省重點水利工程的建設骨干力量,大水網項目部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,將防汛工作作為當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,擺在突出位置來抓,采取“智慧賦能+實地排查+機制保障”有力舉措,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線,確保項目建設平穩推進。 智慧工地構筑“科技防護網” “目前實時降雨量已達35mm/6h,系統已自動向相關負責人發送預警信息。”在施工九標段的智慧工地監控中心內,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各項數據。 為提高防汛監測的精準度和及時性,項目部大力推進“智慧工地”建設,在各作業區、隧洞出入口、材料堆放場等關鍵區域部署了氣象環境監測站、雨量桶、智能視頻監控設備和人員定位系統,通過物聯網技術與智慧管理平臺實時連接,實現24小時不間斷采集風速、降雨量、現場畫面以及人員位置等信息,并進行分析處理。一旦監測數據超出預設的安全閾值,系統會立即通過短信、工作群等方式向項目管理人員和現場值班人員發出預警,為項目及時處置險情贏得寶貴時間。 “過去依靠人工巡查,遇到惡劣天氣,不僅效率低下,工作人員的安全也難以保障。如今有了這套智慧監測系統,我們在監控中心就能實時掌握各個重點區域的汛情狀況,就像給工程裝上了‘智慧眼睛’和‘靈敏耳朵’。”項目技術負責人姜學順介紹說。 提前排查筑牢“實體防護墻” 項目部始終堅持“以防為主、防治結合”原則,在入汛前就組織開展了全方位、深層次的防汛專項檢查行動,深入5個施工區域,對材料堆放場、應急物資庫、排水設施等重點場所和設備進行逐項排查,檢查各區域的排水溝是否暢通、排水泵的運行狀況是否良好、防汛沙袋的堆放是否規范;對救生衣、急救箱、搶險工具等應急物資進行“清單式”清點,確保數量充足、性能完好;現場對發電機、對講機、應急照明等設備進行調試,保障在關鍵時刻能夠“調得出、用得上”。 針對部分區域地質條件復雜、汛期易發生滑坡等險情特點,項目部提前啟動專項監測工作,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進行無人機航拍和人工現場復核,時刻監測地質變化情況,動態分析安全穩定性,為防汛決策提供科學依據。檢查中發現的2處安全隱患,均當場下達整改通知書,明確責任人及整改期限,確保“即查即改、立行立改”,實現隱患“清零”。 機制保障壓實“責任鏈條” 為進一步壓緊壓實防汛責任,項目部進一步健全完善防汛責任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,將責任細化到每個崗位、落實到每個人員。召開防汛工作專題會議,要求全體施工人員時刻繃緊安全度汛弦,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,總結防汛經驗教訓,不斷優化應急預案,定期組織防汛應急演練,提升全員應急處置能力;加強聯動協作,主動與當地防汛指揮部、氣象部門、水利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,暢通信息共享渠道,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氣象預警、水文監測、地質災害預報等關鍵信息,形成“信息互通、資源共享、力量互補”的防汛工作合力;嚴格值班值守,執行24小時領導帶班和專人值班制度,確保值班人員在崗在位、通訊暢通,能夠快速響應、高效處置各類汛情信息和突發情況。一旦發生險情,立即啟動應急響應,果斷采取搶險措施,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。 項目建設團隊將持續密切關注汛情變化,不斷升級防汛舉措,以“萬無一失”的準備應對“一失萬無”的風險,全力保障工程建設安全度汛,為水網工程建設保駕護航。 |
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